image.png

与佛菩萨沟通的要点:

1,持戒清净,无私无我

2,广学多闻,心量广大

3,心意纯宁,放松柔和


真正的定,是肉眼能当天眼用,功夫不只在座上

若心时刻无私,无贪嗔痴,就始终客观公正,给众生最准确的答案


与佛菩萨沟通的人,要求极高,日常不可以有任何习气,尽量不犯过失,不然众生就不信任我们了,神通反而起反作用


普贤菩萨说:

心无贪染即戒,

众善奉行即戒。


释迦牟尼佛强调:

二六时中,对于所有的身、口、意,都要敏锐觉知


戒:戒的是我们的贪著心……

无贪著心才能做到无我利他……


  1. 所谓慈悲者,常修不放逸,视众如一子。

2、布施(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)。布施:无有不可舍,无有不可奉献,念念为利益安乐众生而行。【布施】度“悭贪”,内心一丝一毫“悭贪”都没有的时候,【布施波罗蜜】已圆满。

3、精进(每天坚持,重复就是力量)。【精进】度“无明”,一直在远离无明、靠近觉悟,这就是【精进波罗蜜】。精进:时时在觉明中,不放逸。

4、禅定(打坐!)禅定:实证华严境界,从初发心,到八地、九地、十地……到佛地。【禅定】度“愚痴”,在禅定中可以打开眼界,不再愚痴。

5、如水渧虽微,渐盈大器,善心亦尔,一一善心能破大恶。

6、持戒(菩萨戒是极致)。持戒:梵网十重四十八轻戒皆守好,并对照《菩萨善戒经》圆融落实。【持戒】度“放逸”,当时时刻刻,你的身口意都没有任何过失的时候,【持戒波罗蜜】已圆满。

7、我说:您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建议?地藏菩萨说:入禅定!他还是强调「入禅定」!后来,他又补充说:太多太多的佛弟子,还是沉溺在头脑意识的幻觉里面,根本就跟「实相」都不沾边。地藏菩萨说:你们要「入禅定」、「入实相」。这是他最后强调的。

8、然后我就说:昨天一个女师兄在微信里跟我讲,说他身边有一个人,自称自己已经证得了法身,也证得了各种神通,白天帮助别人,晚上回家喝酒、吃肉,还抽烟……很多人冲着他的神通去供养他酒和肉。您怎么看这个事情?这个人还以济公类比。


然后,地藏菩萨说:济公心很清净,他喝酒、吃肉是为了破除有一些人的那种装腔作势的表象。有一些人表面上持戒严密,不喝酒、不吃肉,但是满肚子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,一点儿都不清净。济公其实是讽刺似的破除这种装腔作势,才去示现这个样子给大家看。


然后地藏菩萨说:济公本身不贪酒,也不贪肉,但是你说的这个人,又贪酒又贪肉,他不能跟济公相提并论。说,有的事济公可以做,但是你不能做,因为济公(他)完全不贪五欲六尘,他早已解脱了。


所以,济公(道济禅师)也曾经讲:世人若学我,必将入魔道!你只是从表象上学济公,你将入魔道。


一谈到「魔」,然后我就想起来,我问地藏菩萨:有人说,我们整天讲禅定境界、讲神通是着魔。


然后地藏菩萨说:「魔心」看什么都是「魔」,「佛心」看什么都是「佛」。

——地藏禅七


然后有一个师兄还是重复地在问,说那个有神通的师父修得很好,谁的病他当天就能给他治好,但是他又抽烟、又喝酒、又吃肉……很多人觉得他治病那么厉害,就原谅了他的抽烟、喝酒、吃肉……又问这个事情。我就又问文殊菩萨。


文殊菩萨说:今生他帮你治病,来生他要你的命!他说:杀猪的在杀猪之前都把猪喂得肥肥的。而且还在讲,——这个事情可能牵扯到戒律了,他讲得很严……文殊菩萨说:善人的行善是一种奉献,恶人的行善是一种投资。短期内他给你一定的利益了——勾住你的心了,你知道他下一步带你去地狱吗?来生他要你的「命」,不仅仅要的是你肉身的命,他断了你的「法身慧命」啊!

——文殊禅七

9.布施摄,爱语摄,

同事摄,利行摄。

《普贤行愿品》中说:

菩萨若能随顺众生

则为随顺供养诸佛

若于众生尊重承事

则为尊重承事如来

若令众生生欢喜者

则令一切如来欢喜

10.刚才结着阿弥陀佛上品上生的手印,内心念着佛号,很快阿弥陀佛就来了,他示现为虚空身。然后我就跟他讲,您对我们的修行有什么建议吗?他说:「心松净,默念佛」。就是说,让我们的心在很松、很清净的状态下默念他的佛号。因为在打坐前经行我们是出声念的阿弥陀佛,那么刚才佛的意思是让我们默念(心在很放松、很清净的状态下默念),这样更容易契入到最佳的状态中。「心松净,默念佛」,这是阿弥陀佛的一个建议。

然后我又问他,我说: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为什么会陷入到种种的无明和烦恼当中?

阿弥陀佛回答说:未见真故。(就是还没有见到真理实相的缘故。)

我说:如何见真?(怎么样见到真理实相。)

阿弥陀佛说:多闻、禅定。(就是多听经闻法,再配合多打坐修习禅定。)

11.蓝蓝药师宫,

一个通行证。

其实也无他:

身口意清净。


戒圆则定圆,

慧圆助戒圆。

戒慧同时行,

必然得正定。

——醍醐老师

12.你一直喜欢吃香蕉,不代表橘子就不好,或者苹果就不好,对吧?大家的心一定要放得很广大……

有的法师讲法也提到了,说末法时期斗诤坚固。为什么斗诤啊?「我执」炽盛。就是因为「我执」炽盛,所以才斗诤坚固。

什么时候真的空成虚空了,就看什么都挺好的。「存在即合理」,你就不会很讨厌什么,或者很恨什么了。

13.我又想起前天上午在打坐的时候,我躺在大地上,文殊菩萨示现为一个几个月的不穿衣服的小娃娃,平行于地面飞着,下来亲我的嘴,亲了一下又立刻飞上去了……在破什么呢?破我们的情执吧。真正的解脱者,对于一切万物万事,对于一切人,都是那种若即若离的状态,说是「即」吧,又在「离」——马上就离开了;说是「离」吧,一会儿可能又「即」了。不住「即」也不住「离」——若即若离……

真正的解脱者,就是这样地存在着……


14.避免嫉妒:多看优点,多随喜。

避免被嫉妒:谦卑柔和、少爱现。

发言时,时刻注意听者反应。

该刹车时急刹车。

常以“第三视角”看正在运行之事。


避免悭吝:多布施,多分享,多回向。

——醍醐老师

15.《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》又名《葛拉玛经》。

一、不因为他人的口传、传说,就信以为真。

二、不因为奉行传统,就信以为真。

三、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,就信以为真。

四、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,就信以为真。

五、不因为根据逻辑,就信以为真。

六、不因为根据哲理,就信以为真。

七、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,就信以为真。

八、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、见解、观念,就信以为真。

九、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,就信以为真。

十、不因为他是导师、大师,就信以为真。


《卡拉玛经》突显了佛教求真、求实、求证的根本精神,有别于其它很多宗教单纯的以信为本。上述十点,更是振聋发聩的醒世之言。


在南传佛教地区,《卡拉玛经》是一部家户喻晓的经典,深受广大信众,尤其是知识阶层的尊重与推崇。《卡拉玛经》与常见的一些诸如“信为道源功德母”、“信解行证”“视师如佛”的看法有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