嗨,有缘人,愿您快乐,证得菩提
avatar
xincheng

image.png1.释迦佛的特质:怜愍众生,覆护众生,等视众生如罗睺罗

2.阿罗汉的特质:尔时,复有八十百千诸比丘等,皆阿罗汉,心得自在,所作已办,离诸烦恼调伏诸根,如大龙王有大威德,成就空慧逮得己利

3.这些阿罗汉:为欲利益安乐众生,成就大乘第一空行,显发如来方便密教,为不断绝种种说法,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,疾至佛所

4.与六十亿比丘尼等,一切亦是大阿罗汉,诸漏已尽,心得自在,所作已办,离诸烦恼调伏诸根,犹如大龙有大威德,成就空慧。

5.尔时,复有一恒河沙菩萨摩诃萨,人中之龙位阶十地,安住不动方便现身。其名曰:海德菩萨、无尽意菩萨,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。其心皆悉敬重大乘,安住大乘,深解大乘,爱乐大乘,守护大乘,善能随顺一切世间,作是誓言:“诸未度者当令得度。”已于过世无数劫中,修持净戒,善持所行,解未解者,绍三宝种使不断绝,于未来世当转法轮,以大庄严而自庄严,成就如是无量功德,等观众生如视一子。

6.尔时,复有二恒河沙诸优婆塞,受持五戒,威仪具足。......亦欲乐闻无上大乘,如所闻已能为他说;善持净戒,渴仰大乘,既自充足,复能充足余渴仰者;善能摄取无上智慧,爱乐大乘,守护大乘;善能随顺一切世间,度未度者,解未解者,绍三宝种使不断绝,于未来世当转法轮,以大庄严而自庄严;心常深味清净戒行,悉能成就如是功德,于诸众生生大悲心,平等无二如视一子。


佛视众生如一子,菩萨视众生如一子,这些优婆塞(在家居士)也是「于诸众生生大悲心,平等无二如视一子」,一样是视众生如自己的孩子......

那天某某某对我说,你的某某某视大家为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,只有那些什么什么的才能视众生如自己的孩子。说明告诉我这样想法的人是没有认真读诵《大般涅槃经》的,经中优婆塞(在家居士)同样视众生如自己的孩子。读经是要思惟的,读经不思惟,如何懂如来的真实义?


开经偈最后两句:「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」,读经不懂经,你怎么解如来真实义?不懂真实义你怎么受持?读经,建议慢一点,要作思惟,这很重要......


在家居士可以讲经吗?答案就在《大般涅槃经》的开篇,这些优婆塞(在家居士)「亦欲乐闻无上大乘,如所闻已能为他说;善持净戒,渴仰大乘,既自充足,复能充足余渴仰者;」这不就是在家居士讲经的依据吗?


这些优婆塞(在家居士)都「善能随顺一切世间」,「善能」很重要,如何「善能」呢?还记得四摄法吗?布施摄、爱语摄、利行摄、同事摄。《维摩诘经》云:“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。”


7.诸优婆塞各作是念:“一切众生若有所乏,须食与食,须饮与饮,须头与头,须目与目,随诸众生所须之物,皆悉给与。”作是施时,离欲、瞋恚、秽浊毒心,无余思惟求世福乐,唯期无上清净菩提。


这里有教我们如何行布施呢......

avatar
xincheng

image.png

那天在我们学院群看到一个师兄说自己目前被情所困难走出来,怎么办?很多师兄非常关心的分别给出自己的方法建议。我想起自己的情感经历,也告诉了这师兄我的建议。所以,今天我想说说爱以及入空门的事。

有一晚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:你会为爱而入空门吗?其中有一个师兄评论:不会,那是逃避,不是解空。看来这个师兄是误会我了,以为我说的是因感情受伤而想出家的那种。而我所说的为爱入空门,怎么会是如此小孩子气呢?

爱情,可能大多数人都经历过,特别是已经结婚十几年甚至更久的人应该都知道,这期间会经历七年之痒、十年之约。也就是说爱情最后都会变成亲情,就是那种左手握右手,但如果分开了就像砍断自己的手一样疼的亲情。。。

对于爱情中的人来说,如果还不信因果不信佛法,那就好好享受生活的同时一定要多行善,多提升自己的人品德行,因为一个越完美的人是越开心越解脱自在的。一个越不完美的人,越不提升自己的人是经常处于负能量中不开心,甚至会把这种不开心传染给身边的人。何必苦了自己还苦了别人呢?所以,暂时不信佛法没关系,多多的善待自己宽容他人就好,多多的提升自己把快乐传染给大家就好。经历得多了,因缘成熟了,自然会想着出离。

如果您已经信因果轮回,那么就不要再轮回里打转了,不要再贪爱了。越贪爱越轮回,越无有出期。

对一个人最好最深的爱,就是帮助所爱之人觉悟,帮所爱之人成佛,脱离轮回的苦。可如何帮他们觉悟成佛呢?醍醐老师说过:“成为最好的,才能给世界最好的。”所以我们努力地修行,我们修得越好,越能帮到他们,所以我们要努力向佛学,直到自己修成佛。

我们知道在佛教里,讲到孝顺父母,有三个层次:初品的孝顺父母,是甘旨奉养,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,没有缺乏;第二是光宗耀祖,为人清白,事业成功,名利双收,道德令人敬重,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,这是中品的孝顺。第三是上品的孝顺;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、有慈悲、有宗教的信仰,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,就是百年之后,也能有好去处,这是最上品的孝顺。

我们对父母的爱也是爱,但我们要因爱而生出离心,要入空门。但要入空门,要断掉什么?要断掉爱欲,为什么?

《四十二章经》中说:

“爱欲断者,譬如四支断,不复用之。”,

“佛言:出家沙门者,断欲去爱,识自心源,达佛深理,悟无为法。”这里的欲、爱包含了对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的爱,也当然包含了与人与之间的爱欲。

《楞严经》中说:佛告阿难:“汝常闻我毗奈耶中,宣说修行三决定义。所谓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

“阿难,云何摄心,我名为戒?

“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,则不随其生死相续。汝修三昧,本出尘劳,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纵有多智,禅定现前,如不断淫,必落魔道: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。

《正法念处经》中说:

一切人中,皆因欲过,不得安隐。

《正法念处经》中还说:

此身不久停  死火必来至

能烧灭一切  如火焚干薪

诸乐速迁灭  莫行于放逸

勿于临终时  而生于悔心

无量百千生  业乐皆已过

如梦至何所  如风念不住

愚者乐无厌  如火得干薪

是故所著乐  则非为常乐

解脱渴爱者  能离于欲过

修禅不放逸  得无垢净乐

得如是乐者  乃可名为乐

诸有虽名乐  犹如杂毒蜜

如是着乐者  心恒求欲乐

欲乐非常乐  是故非寂静

《禅要诃欲经》中说:

世间欢日少  忧恼甚太多

安由得此苦  自作不由他

俗人乐恩爱  道以为怨家

富贵是苦本  如鸟堕网罗

人命甚速驶  五马不能追

残命日灭尽  各各自思惟

恩爱正合会  夫盛当有衰

是故自拔出  得道当来归

最后,你真的爱你所爱之人吗?心里想着我那么那么心疼的人,最后还要受轮回的苦,我如何辙底地帮所爱之人,也帮更多人?

所以,你会为爱入空门吗?或者说,你会为爱而断欲绝求吗?

image.png


Powered By Powered By Z-BlogPHP 1.7.2